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以下简称为“广东海丝馆”),是以“南海I号”宋代古沉船发掘、保护、展示与研究为主题,“南海I号”文物如何活化利用,广东海丝馆如何打造成世界一流博物馆,17日下午,水下考古专家相聚海陵,积极建言献策。
记者 张烨彬: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广东主会场设在广东海丝馆,800多年前南宋古沉船“南海I号”就静置在这里。“南海I号”见证了我国水下考古发展史,也见证了先民向海而生的梦想,它的可持续性保护和发展等是重要的课题,17日下午,不少专家已经来到了我们的会场,接受媒体采访,那么他们对此有何见解,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从1987年开始,崔勇与“南海I号”打了30多年的交道,在他的整个水下考古职业生涯中,“南海I号”贯穿始终,他表示“南海I号”是水下考古的标志性项目。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原副院长 南海I号考古队原领队 崔勇:中国水下考古虽然不是说起步最晚的,但是中国发展是最快的,其中最有标志性的就是南海I号,它见证了中国的水下考古从起步、发展到辉煌的全过程,而且这个项目到目前为止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整体打捞、异地保护、精细发掘的项目。
如何创建世界一流博物馆?魏峻表示,广东海丝馆有着非常好的优势与基础,就是有“南海I号”这样的品牌,在此基础上要在博物馆的服务、展示、文化产品等方面做出特色,避免千馆一面。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研究员 南海I号考古队原领队 魏峻:其实很大的一点,我们还是要让观众的满足感、获得感能够更高,就是以人为本。我们特别是要在国际上去打造你的相关的这种品牌,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到你的馆来参观,或者说跟国际上来进行相关的这种学术的、科研的以及博物馆展示的交流。
“南海I号”经过多年的考古挖掘,共出土了18万多件的各类文物,这批文物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等价值,刘成基表示“南海I号”的活化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广东省文物鉴定站站长 南海I号考古队原领队 刘成基:博物馆毕竟是展览的面积有限,但是要让老百姓或全体的群众都能够享受这种文化大餐,可以通过现代的高新技术手段把它做成一个数字产品,在线上给大家展示、观看、学习、研究。
“南海I号”开启了我国的水下考古历史,对于水下考古如何走,肖达顺认为未来我们还需进一步摸清广东整个省的水下考古文化遗产。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 南海I号考古队领队 肖达顺:首先是跟国家考古中心、国家文物局,我们省文物局多做好相关的沟通,除了上面的活动,我们对下面还必须要有非常多的一个联系、配合,我们也需要与地方的一些博物馆、地方文物保护工作者做好沟通,尽快有计划、有步骤的把全省的水下文化遗产做好一些调查研究。
“南海I号”的可持续性保护,广东海丝馆的发展都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水下考古者的努力,作为老一辈的水下考古者,张威希望年轻一代的水下考古者要把水下考古事业继续向前推进。
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 南海I号考古队原领队 张威:将来他们的任务是更艰巨的,你像沿海的这些,比如说30米水深的,比较浅的,现在经过我们多年的排查调查,能发现的资源越来越少了,期待他们有新的发现,向深海前进,进一步推入。
文字:张烨彬 冯秋颖
摄像:毛军玲 毛续 黄国伟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