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第47个国际博物馆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紧密围绕“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增强公众对博物馆的了解、参与和关注,凝聚粤港澳三地博物馆的智慧,共同推动广东文博事业可持续发展。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是过去留给今天的“书信”,浓缩着古代人类生活图景的层层剪影。而让储存大量信息的文物“开口说话”,需要借助先进的科技力量,对本体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从而做到透物见史、透物见人,让公众深化对中国文明进程的理解。
记者 冯秋颖:我现在来到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科研实验室。这里拥有多种专业设备,可开展文物保护、修复及科研工作。这家实验室是粤西首家文物保护实验室。我眼前的这位考古工作者正在进行的是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保管部副主任 田国敏:考古是对文献的考证,或者补充缺失的历史。这个实验室建立于2019年。刚开始买了一些便携式仪器,去年购买了大型设备,包括液相离子色谱仪、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扫描电镜、拉曼光谱分析仪四个大型设备。像是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主要是对文物中含有的化学元素进行分析。因为文物修复保护涉及多学科知识,不仅是历史,像是自然科学,如物理、化学、生物都会涉及。
科研实验室的对外开放将研究阐释成果直观呈现于眼前,在考古知识体系与社会公众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推动考古成果与人民共享,提升“南海I号”历史文化传播广度。
观众 李先生:今天实验室开放了,我是第一次过来。我自己是收藏爱好者,对漆器很感兴趣,所以就报名过来看看。刚才介绍的便携式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可以拿到外面去检测文物,是比较精准的仪器。我觉得这个活动挺好,让我们这些收藏小白学到很多东西。
同时,广东海丝馆还同步推出漠阳味道及非遗集市、文物公益咨询鉴定、文博文创展览、探索博物馆可持续发展之旅——文旅游径等系列特色鲜明、精彩纷呈的配套主题活动。
文创街内,广州博物馆、珠海市博物馆、阳江市博物馆等多家粤港澳博物馆携岭南元素首饰、贵地无忧文具等文创精品集中亮相,展现出三地文博事业欣欣向荣、日新月异的面貌。风筝、漆艺、龙头制作等本土非遗技艺也在集市中惊艳登场。活灵活现的龙头、极具特色的灵芝风筝、以当代语言探寻传统文化的漆艺作品无比让到场观众零距离感受到山海兼优、风光秀丽的阳江魅力。
作为广东主会场,该馆还对精品展陈进行3D扫描与数据共享,制作移动端展示网站。观众只需动动指尖,就可以通过VR游远程享受公共文化的发展成果。
文字:冯秋颖 张烨彬
摄像:黄国伟 毛续 毛军玲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