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十年代,印尼发生严重排华事件,众多华人流离失所。为了让这些在外的游子回归家园过上新的生活,新中国排除万难派接侨轮船、大办华侨农场。作为当时安置归侨的国营农场之一,红十月农场于1960年5月和1961年2月先后集中安置了634名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归侨。
施玉凤和施水清等六姊妹
是跟随母亲罗玉妹
于1961年回到红十月农场的
第二批归侨
1960年,他们一家从印尼登船
与千余名归侨子弟踏上归国之路
在海上共度了一个温暖又难忘的春节
印尼归侨 施玉凤:1960年12月回到海中间,在船上过了春节,年初三就在湛江的码头下船。那时候我还是小孩子,很开心的,在船头船尾走来走去,看海浪,看鲨鱼在那边飞。
印尼归侨 施水清:我印象最深的是,在船上看了一部国产的电影,叫做《上甘岭》。当时我们在外国其实也没有什么国产电影可以看,在船上我们看了第一部国产电影,所以六十多年以后,想起那个镜头,还是很激动。我们回国以后唱的第一首歌叫做《歌唱祖国》,那时候我们的心情真的是很激动。大家都是归侨子弟,也经常一起玩,很开心的。
同船回国
并同样被安置到红十月农场的
还有当时怀有身孕的陈文英
虽然那时没能参与船上的集体活动
但被悉心照料的她
在回到农场不久后便顺利分娩
一家五口在新的家园
一起迎接了归国后的第一个春天
印尼归侨 陈文英:我们就在船上过年,因为我怀孕了,不敢乱走动,我就呆在房间,船上的服务员三餐都拿饭给我吃。回到农场十天我就生了老三,医院院长还千方百计买鸭蛋回来给我吃,很关心我。
一艘接侨船联接了
归侨与祖国的距离
也让他们更加理解家国的意义
回到红十月农场之后
心系一处的归侨们积极融入当地社会
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
与初建的农场和年轻的新中国
风雨同路,共同成长
印尼归侨 陈文英:1965年我调到现在的一队,以前六几年的时候叫试验站,在试验站我也做后勤工,负责养猪、看牛,后来看了一段时间就叫我去托儿所,负责带孩子、煮粥,跟孩子洗澡。
印尼归侨 施玉凤:我回到农场过了几天就开始劳动了,做了十多年的橡胶工,然后去托儿所看小孩。我们3个人看30多个孩子,要挑水回来门口那里洗小孩子的衣服。还要去砍柴,煮粥给小孩子吃。
印尼归侨 施水清:到1969年我读高一的时候,就开始半工半读。学校那些房子都是我们自己建的,一排好长的,几十米建了两排。那个房子是用泥砖砌的。农场会派一部分技术工人来协助我们。那个泥砖都是我们自己打的,木头就是用那种尤加利木,我们自己上山砍,自己拉回来。
从飘摇不定到安居乐业
从荒山野岭到殷实农场
六十多年来
红十月归侨见证了
祖国发展的巨大变化
内心深感安心与幸福
印尼归侨 施玉凤:以前分那个棉袄很大件的,回来之后大人小孩都有。我们退休之后,中国共产党对我们也很好,很谢谢中国共产党。现在农场的人都很好过了,日子过得都好。
印尼归侨 陈文英:现在好很多了,生活变化很大。我回去过印尼,那边的亲戚朋友都赞扬我,他们说我回国这条路走对了。他们来这里看我住这个房子,说我这样的房子在印尼叫做洋房,他们都很羡慕。
印尼归侨 施水清:老实说,国家对我们很好,我们在政治身份上可以说是一个飞跃。我家四个兄弟,三个都在部队里面当兵,国家又培养我入党。国家是很信任我们的,所以这一点我很感恩中国共产党。在经济生活方面,我们是越来越好。所以我自己感到我这一辈子也值得。
文字 | 梁晓琪 徐春雪
摄像 | 毛续 陈佳阳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