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阳东区塘坪镇北甘村,一处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清朝古建筑“藏”身于此,它就是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北甘许氏古屋培远堂,它以保存较完好的整体面貌,见证了北甘村从旧社会迈入新时代的美丽蝶变。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这座古建筑,了解它背后的故事。
在塘坪镇北甘村委会甘五自然村,记者跟随许氏后人许大周的步伐,深入探访培远堂。培远堂,因其房屋前后修筑了防御工事,村里人也称其为“炮楼”“楼仔屋”。培远堂由四座相连的砖瓦屋组成,从巷道外入内,依次为第一座、第二座、第三座和第四座。其屋檐雕刻的精美图案及外墙篆刻的“家国团圆”组合字依稀可见,墙体内韵味十足的绿釉瓷花窗错落有致,天井用双层铁丝网围住,屋内巧设木质通道,从第一座走到第四座二楼,又可回到第一座。
据许大周介绍,清朝光绪七年(1881年),北甘许氏祖先许禄公的第24代裔孙许元瑞曾为清朝八品官员,他与夫人杨氏育有三子,培远堂便是由三兄弟合力建造而成。
值得一提的是,培远堂四面外墙均错落有致地设有大小、高低不一的炮眼或枪眼,以防御动荡时期的匪贼入侵。如今,时过境迁,目前仅有一座四层炮楼保存完好,另外一座据说被后人拆解用于建造旁邻的平房。
许氏后人 许大周:我是许氏培远堂第五代传人,培远堂建筑是1881年建成,抗日期间,谭启秀的军队来驻扎过,在院子圈养战马,士兵住在前院房间,当时我六爷爷说过部队有几千人,其中有六七十人在这里驻扎。解放后,培远堂由共产党接收了,改作管理区运作了一段时间。
走过141年历史的培远堂,虽历经风雨,但其主体建筑仍保存完好。随着经济发展,其子孙后代相继外迁或异地发展,如今的培远堂已空置十余年。
让人期待的是,培远堂有望在今年换“新装”。记者从塘坪镇政府了解到,结合省民政厅派驻乡村振兴工作队的工作规划,依托北甘古村的历史沉淀与文化传承,以及北甘“双肩玉荷包”荔枝全国“一村一品”的品牌优势,接下来,塘坪镇计划对北甘村的陈屋村古榕树、甘五村古炮楼、元角村双肩玉荷包古树公园等地进行拆旧复旧,连片打造,依托古树古建筑,再现历史风貌。其中,甘五村主要是对原有的培远堂古炮楼外立面进行修复,保护好历史建筑的痕迹。
文字、视频来源:阳东区融媒体中心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