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广东省十年十大重要考古发现(2012-2022)”名单公布,其中海陵岛“南海I号”沉船遗址入选。
本次遴选活动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广东省古迹保护协会举办,遴选范围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省内有重大价值的考古发现。该名单涵盖广州、佛山、阳江等9个地市,为研究广东地区各时期的历史文化与发展提供重要资料,从而深化对各时期文化谱系源流与传播的认识,完善岭南考古学文化发展框架和编年序列。
此次入选的“南海I号”沉船遗址也在30年间见证了我国水下考古事业从无到有,再到成熟壮大的全过程。时针回拨到1987年,当时广州救捞局在我市附近海域发现了一艘载有大量珍贵宋代瓷器的古沉船,后被命名为“南海I号”。2007年,“南海I号”古沉船及其船货整体打捞出水并迁入专门为之建造的“水晶宫”——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内。直到2019年,“南海I号”船舱内文物的清理工作才算完成。目前,沉船中出水文物精品超过18万件,生动展示了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画卷,被喻为浓缩了宋代生活的“时间胶囊”。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考古与技术部副主任 叶道阳:“南海I号”的全面保护发掘工作自2013年开始,现在发掘工作已经进入尾声。目前出土的文物光瓷器就超过18万件,文物的种类也很多,包括金、银、铜、铁、锡器,还有瓷器、食用果核、动植物残骸等。在2019年完成船舱内文物发掘后,我们转到了船舱外的淤泥发掘。现在船舱外的淤泥已经清理完毕,船首尾的龙骨都已经发现了。下一步就是等淤泥发掘完后就要进行沉箱拆除和永久台架的建立。这两个工作完成后就要进入船体保护阶段。
据叶道阳介绍,下一步主要做的是船体保护工作,力争尽早将这艘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船身完整呈现,借此持续擦亮阳江滨海旅游的金名片,不断拉长中华文明的历史轴线,增强历史信度,丰富文明细节。
文字:冯秋颖
摄像:毛续
精彩推荐